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走进新科  |  企业内刊  |  新闻动态 |  工程业绩  | 工程设备 | 职工天地  |   技术法规|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新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对比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2888 更新时间:2010-4-12

   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养护处处长侯利国题为《新版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修订、应用以及对设备的需求情况》报告中部分内容。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宣贯
    一、编制背景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96)发布实施以来,对提高我国公路养护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长,国内外“四新”科技成果不断研发,先进养护技术、养护机械的不断应用,原规范的部分内容和技术指标已不能适应我国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需要。为此,交通部于2004年4月下达修订任务(厅公路字〔2004〕165号),由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为主编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山东、陕西、辽宁、湖南省公路管理局为参编单位,共同组成《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编写组,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二、主要特点
    新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特点:
    一是涉及的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公路养护方面的全部内容;
    二是规范只讲要求、标准,不讲具体操作和做法,这也是与原规范(96版)的最大区别;
    三是吸收了目前在公路养护工作中各地已经应用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四是对规范的大部分条文编制了条文说明,对规范章节中尚未说清楚的要求在“条文说明”中加以较为详细的阐述,便于公路养护工作者运用,这也是与原规范(96版)的区别之一;
    五是增加了术语、符号一章,对一些常用的工程术语和词谓作出恰当的解释,以便公路养护工作人员掌握和运用,并对部分主要的工程符号做出注释。
    三、贯彻新规范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具有很强的指导规范情作用
    1、在结构上突出了规范的强制性、导向性要求 ;
    2、在条文的阐述上层次分明、简明扼要;
    3、在词语的使用上更加谨慎、严谨。
    (三)规范的内容作了分解
    (四)养护工程的分类体现了预防性养护的内容
    第一章   总则
    重点导读:
    本章阐述了编制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目的,新规范的适用范围;提出公路养护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技兴交、科学养路”的方针;养护工程的分类按照交通部《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2007年327号)的规定界定了养护工程的分类,明确了考核标准和公路养护的基本任务。
    公路养护的基本任务是:
    1、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预防性养护,提高公路的抗灾害能力,保持公路及其沿线设施良好的技术状况。
    2、加强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基本状况调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3、保持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良好的技术状况,及时修复损坏部分,保障公路行车安全、畅通、舒适。
    4、坚持和贯彻“科技兴交、科学养路”的方针,大力推广和运用先进的养护技术、机械装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吸收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有效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降低路桥设施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
    5、加强公路技术改造,以适应公路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
    公路养护应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护农田、保护路旁景观和各种文物古迹,推广和运用路面、桥梁、隧道等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并注意生产安全。
    (一)主要变化
    老规范的“总则”部份内容很多,有5个部份45个条目,而新规范只有9个条目,内容上做了大量的精减,突出了“规范”做为养护技术层面的有关内容,将大量养护管理方面的内容做删减,更加凸现了《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指导作用。
    (二)总则的主要内容
    (1)阐明了制定本规范的目的和要求
    在“总则”的1.0.1和1.0.9条目中对规范编制的目的和要求做了明确。在新规范编制的过程,交通部的有关领导多次强调,新规范的编制涵盖面要广、条文要精练、以要求和标准为主,不做具体操作和做法的阐述,要编成一部综合性强、能够统一和规范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养护技术规范。在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公路养护的内容很多,公路分布的地域范围很大,养护的技术快速发展,很难用一本规范穷尽所有的养护技术问题。近几年来,国家已先后颁布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公路桥涵养护技术、公路隧道养护技术、公路养护安全作业等规范和规程以及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等。现在,有许多省还编制了适应本地的养护技术标准(如有的省编制了《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和技术指南),所以本规范做为养护的总的指导规范,其主要的编制任务就是“统一和规范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养护标准”。
    (2)强调了两个方针
    新规范在总则中强调了公路养护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技兴交、科学养路”这两个方针。其中“科技兴交、科学养路”的方针是新提出的方针要求,体现了公路养护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的新要求。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中,也提出了要“加强预防性养护”的要求,这也是顺应了当前养护行业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不断注重公路养护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新理念。根据两个方针的要求,新规范提出了一个公路养护配备的参考要求,其中就体现了两方针在装备技术的一些新要求,比如增加了一些预防性养护、科学的检测设备、应急抢险方面的设备配置要求。
    (3)提出了两个注重的要求
    新规范提出了“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注重养护生产作业安全”两个新要求,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养护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4)规范了适用范围、养护分类和质量标准等重要原则
    适用范围更广:“各级公路”是指高速、国省道、农村公路以及技术标准上的各等级公路。
    养护分类更清晰:新规范的四类与老规范的四类有变化,将“改善”调整为“改建”,与《公路法》提法相一致。
    质量标准更明确:总则提出了按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严格执行,变化主要是旧规范分为四个等级,新规范为五个等级;旧规范用“好路率”,新规范用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来表示。
    第二章 术语
    是新增的一章,主要对一些常见的用词进行了规范性的阐述和界定。
    第三章 路基
    老规范共有9节73条,新规范8节31条,内容上做了大量的删减。
    重点导读:
    本章阐述了公路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从路肩、边坡、排水、防护支挡工程、透水路堤、路基病害以及特殊地区路基等各方面提出要求。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路面的支承结构,是路面的基础。路基养护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和服务水平。因此,规范要求,必须保证公路路基的密实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基养护应根据公路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地质条件,加强预防性养护,防治各种病害。
    路基边坡养护工作中,除了传统的养护技术外,还推荐引用了种植香根草、液压喷播、客土喷播、岩质坡面喷混植生技术以及采用预应力锚索钢筋混凝土框格梁加固防护等新技术。对软土地区路基处治引用了现浇水泥混凝土薄壁筒桩、粉体喷射搅拌桩、复合载体夯扩桩等技术。
    (一)只提要求和标准
    删减了大量的具体操作的做法和一些教课书式的内容的表述,使“规范”更加精练。
    (二)内容上做了一些归并和调整
    例如将路肩和边坡合并为一节,将改善调整为改建,在特殊地区路基一节中将各种路基都用一个条文提出要求,不再详细阐述各种路基的养护方法。
    (三)对一些指标和要求做了调整
    将路基养护要求中“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查”改为“日常巡查”,将路肩的横坡原规定的“应比路面横坡大l%~2%”改为“应略大于路面横坡”
    将多年冻土地区的路基养护、排水的一些指数(涎流冰的高度、改建施工长度)做了调整,更加切合实际。
    (四)对养护的要求与相应的规范提出了转至的要求
    在排水设施、挡土墙、局部改造等节中,与相关的“规范”提出了转至要求,保证了养护技术与相应规范的一致性,也大大节省了叙述的内容。
    第四章 路面
    老规范8节167条,新规范5节42条。
    重点导读:
    本章规定了各种结构类型路面如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砌块路面、砂石路面等的养护基本要求。
    路面养护的基本要求是:保持路面平整、整洁,发现病害及时修复,加强对路面技术状况的调查,并按部颁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的要求进行评定,并根据评定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养护措施。
    根据现阶段公路养护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保的要求,在路面养护中强调路面旧料再生利用技术。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不再将路面分为高级、次高级、中级和低级四个等级,将路面直接称为:有铺装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简易铺装路面(沥青表处、沥青碎石、沥青贯入式路面等)和未铺装路面(砂石路面等)。
    一、对沥青路面着重强调以下养护对策:
    1、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为中等以上时),若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状况指数(PCI)评价为优、良,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状况指数(PCI)评价为优、良、中时,以日常养护为主,并对局部破损进行小修;若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状况指数(PCI)评价为中及中以下,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状况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应采取中修罩面措施。
    2、强度不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为中等以下时),应采取大修补强措施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3、若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为优、良,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为优、良、中时,以日常养护为主;若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为中及中以下,或者二级或二级以下公路的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应采取罩面等措施改善路面的平整度。
    4、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抗滑能力不足(SFC<0.40)的路段,或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抗滑能力不足(SFC<0.30或BPN<32)的路段,应采取加铺罩面层等措施提高路表面的抗滑能力。
    5、因路面不适应现有交通量或载重的需要,应通过提高现有路面的等级,或通过加宽等改建措施,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
    6、大、中修和改建工程的结构类型和厚度,可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当地经济条件和已有经验,通过设计确定,并符合相关规定。
    二、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对策是:
    1、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破损状况等级为优和良,二级及二级以下的路面破损状况等级为中及中以上时,可采取日常养护和局部或个别板块修补措施。
    2、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破损状况等级为中及中以下,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破损状况等级为次及次以下时,应采取全路段修复或改善措施。
    3、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抗滑能力等级为中及中以下,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行驶质量、抗滑能力等级为次及次以下时,应分别采取措施,改善路面平整度,提高路面的抗滑能力。
    4、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不能满足现有交通量要求时,应采取铺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加铺层措施提高其承载能力。
    (一)要求更加精练、原则、适用性强,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一般规定”中将公路路面养护的要求概括为二条,一条讲维护,一条讲维修。条理清晰,也避免了有些要求太具体而带来操作中的一些被动。
    (二)内容做了归并,删减了路面养护的操作性要求
    路面养护的分类取消了“改善土路面”一节,因为此类无铺装层的路面在我国已基本上没有了。各种路面修复工程与新建路面工程的要求基本上一致,所以在相关路面修复只强调了要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等要求。
    (三)规范了各种路面养护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养护对策
    新规范强调了要以现行的《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来制定养护对策,与老规范相比有以下不同:
    1、检测指标不同:增加了平整度IRI、路面车辙深度;用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代替了路面强度系数SSI。
    2、分类不同:新规范完全按照公路等级分类;老规范除了按公路等级分类外,还按路面结构类型分类。
    3、指标取值不同:各评价指标根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做了修改:
    a、路面破损率DR值与PCI值线性相关,故新规范不再将DR值作为评价指标;
    b、路面结构强度以《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中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作为评价指标;
    c、平整度采用RQI值作为评价指标;
    d、增加了路面车辙RDI评价指标。
    在对策上,在老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了“因路面不适应现有交通量或载重的需要,应通过提高现有路面的等级,或通过加宽等改建措施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新要求。对项目级的养护维修对策,增加了“可根据公路网的资金分配情况和养护工作计划安排,结合各路况分项评价结果和本地区成熟的养护经验,选择具体的养护维修措施”条目,从养护管理资金和计划的具体实践角度出发,更加符合养护决策实际。
    (四)适应养护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1、路面清扫做了专门的规定,清扫频率做了细化。如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不少于1次/日,其它不少于1次/周。
    2、把罩面按照功能分为三类:普通型、防水型、抗滑型,过去只分二类(封层、罩面),并对各类罩面的指标做了具体的规定,这是适应近几年各地通过封层、抗滑型罩面等措施加强路面预防性养护的经验而形成的新的分类,对于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 桥梁、涵洞与渡口
    老规范10节205条,新规范10节43条。
    重点导读:
    本章规定了桥涵养护的综合性要求。
    1、保持桥梁外观整洁。
    2、桥面铺装坚实平整、横坡适度。
    3、桥头顺适不跳车。
    4、排水系统、伸缩缝、支座、护墙、栏杆、标志等设施齐全良好。
    5、结构无损坏。
    6、基础无冲刷、淘空。
    7、与路基不同宽的小桥(宽路窄桥)逐步改建成与路基同宽。
    公路桥涵养护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桥涵结构安全为中心,承重部件为重点,加强全面养护。
    本章围绕以上桥涵养护工作要求,对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梁抗震、超重车辆过桥、涵洞、过水路面、漫水桥、调治构造物等的检查、评定及具体养护作出相应的规定。
    关于桥梁的评定,原规范规定桥涵技术状况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四个等级;新规范规定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五个等级,与《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相一致。新规范对经检查评定的各类技术状况,重点提出了不同的养护对策,如对一类桥梁进行正常养护,二类桥梁进行小修,三类桥梁进行中修,并酌情进行交通管制,对四类桥梁需进行大修或加固,及时进行交通管制,如限载、限速通过,当缺损较严重时,应关闭交通,对五类桥梁应进行加固、改建或重建,及时关闭交通。
    对适应性不能满足的桥梁,应视情况采取提高承载力、加宽、加长、基础防护等改造措施。若整个路段有多座桥梁的适应性不能满足,应结合路线改造方案进行比选决策。
    桥梁养护工作的重点是对桥涵受损后的维修加固。桥涵上部构造在各种情况下的加固措施有预应力加固法、增大截面和配筋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裂缝的封闭灌浆与混凝土表面涂装等。本章还介绍了拱桥的各种加固措施,下部结构及基础的各种加固要求,以供养护部门和桥梁养护工程师选择应用。
    (一)规定了桥梁养护的要求
    本规范着重对桥梁、涵洞和渡口的日常养护、检查、维修提出了相关要求,明确了其对具体的操作性的规定要与规范的“条文说明”和《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未出版)、《公路桥涵养护规范》衔接起来学习和掌握。
    (二)对桥梁的检查做了规范性要求
    桥梁历来是公路养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重点,而桥梁检查评定是养护的基础。在本规范出台前,原规范和交通部《桥梁管理工作制度》(交公路发[2007]336号)都有规定,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做了综合归纳,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主要调整和完善有以下几点:
    (1)对桥梁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的定义更加完善,对三种桥梁检查工作的不同侧重做了明确规定。同时,提出特大型桥梁宜采用信息技术与人工作业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经常性检查。
    (2)取消了有关桥涵养护管理岗位职责、养护管理制度方面的内容。
    (3)对已列入《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中各种桥型关于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的具体检查部位及内容、检查标准、检查手段、检查仪器、提交结果等,在新规范中不再陈述。
    (4)提高了定期检查的频率,期限由“…一般三年一次…”调整为“…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一次…”。强调了新建桥梁的缺陷责任期的质量责任,其定期检查由老规范规定的“…使用一年后全面检查…” 调整为“…缺陷责任期满后全面检查…”。
    (5)对桥梁的评定做了重新规定,与《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有关内容保持一致,即桥梁技术状况评定分一般评定和适应性评定。对于一般评定,评定标准等级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根据新规定,需进行定期检查的桥梁技术状况由“三、四类”调整为“三、四、五类”。对于适应性评定,具体详见《公路旧桥承载力评定规程》,以及新规范中 “公路防灾和突发事件处置”章节有关内容。
    (6)评定方法和具体工作内容在新规范中不再陈述,具体详见《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有关内容。
    (7)对适应性评定的周期作出明确规定,一般为3~6年。
    (8)对需作特殊检查桥梁的两个条件:“桥梁技术状况为四、五类者”、“条件许可时,特殊重要的桥梁在正常使用期间可周期性进行荷载试验”进行了补充和调整。
    (9)对桥梁特殊检查的鉴定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定,重点补充了桥梁抗灾能力的鉴定要求。
    (10)补充了承载能力、通行能力评定的荷载标准规定,以及交通量数据采用原则。
    (11)补充了技术状况为五类的桥梁的处置措施。
    (12)取消了荷载试验(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的具体内容。
    (13)取消了桥梁永久性控制检测点设置的有关内容,该内容在桥梁养护“一般规定”章节中体现。
    (三)桥梁、涵洞和渡口养护的一些新内容
    1、对桥梁外观、桥面系、主要结构等方面的养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加有针对性。
    2、提出了桥涵、渡口养护的工作方针,主要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桥梁结构安全为中心,承重部件为重点,加强全面养护。
    3、强调了技术资料要形成信息化档案,对建立桥涵养护数据库,推行桥梁管理信息化做了明确规定。
    4、首次就桥梁永久性控制点的设置要求、设置位置做出了明确规定。几个设置的关键时期应牢牢把握:1新建桥梁竣工验收时,2加固维修、改造工程验收时,3主管单位安排的大普查时,养护单位都应抓住机遇要求承包施工单位择机建立永久性控制检测点,并做好交接工作。
    5、对悬索桥、斜拉桥的养护单独提出了要求,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各种新型结构、大型桥梁越来越多,所以特别对此类桥梁养护提出了要求。
    第六章 隧道
    老规范共7节54条,新规范6节30条。
    重点导读:
    本章规定了公路隧道养护的具体要求和主要内容。隧道大多位于地势险要、通行困难、又无适当绕行路线的地段,隧道内发生严重病害、事故,对交通的影响较大,因而隧道的养护维修比公路其他部分(构造物)更为重要。
    公路隧道养护的总体要求是:
    1、保护隧道外观整洁,隧道内路面平整,衬砌完整无明显开裂和剥落。
    2、标志标线清晰醒目,排水系统良好。
    3、对结构物及其附属设施(照明、通风、监控等)进行预防性维护和修复,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
    4、加强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治。
    隧道养护工作的重点是检查、防护及排水工作。本章给出了在外荷载作用、材料劣化作用及漏水时所产生的病害的判定基准,以便针对病害类别采取相应的养护、加固等技术措施。
    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交通流量特别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交通流量每年往往以百分比两位数递增,因此,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长和特长隧道特别强调了监控和消防的特殊要求,并规定切实加强这方面的检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和特长隧道,应根据需要设置紧急电话、报警装置、排烟设备、消防给水管网及消防器材库等消防与救援设施。并要求消防设施的设备完好率达到100%,救援设施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8%。应对隧道内可能发生的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及坍塌事故等,制订周密的救援计划。并要求按计划进行不少于一年一次的救援防灾演习。
    (一)提出隧道养护的基本要求
    与其它章节一样,隧道养护只提要求,对一些具体操作的方法要与“条文说明”、《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结合掌握,比如隧道的分类等。
    (二)节、点做了调整
    把隧道分类如有衬砌、无衬砌、水下、明洞与半山洞都汇总到一节中,新增加了隧道检查和隧道安全管理二节。
    (三)对隧道检查做出了专门的规定
    隧道检查是隧道养护的基础性工作,在隧道养护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新规范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同时明确了经常性、定期、特殊检查定义,规定了检查的频率,其中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经常检查频率加大,要求不少于1次/周,并用5张图表来规范检查和记录判定。
    (四)新增加了隧道安全管理
    隧道安全管理是规范的一个新内容,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已投入运行的隧道已5426座,安全管理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包括了隧道本身的结构安全稳定(设定了200米的控制区),也包括了隧道在运行中的安全管理。除此节以外,在附属设施一节中还对隧道内可能发生的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坍塌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和保持设备完好都提出了要求,并要求制定周密的救援计划,并进行一年不少于一次的救援防灾演习。
    第七章 路线交叉
    老规范3节17条,新规范3节25条。
    重点导读:
    本章针对近年来沿线群众为了方便而随意对部分控制出入的一、二级公路乱开交叉口子,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况,着重提出了平面交叉应满足交织长度、视距、转弯车道长度等最小距离的规定,并列出最小间距控制表。
    (一)只讲要求,内容精练、简化。
    (二)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1、立体交叉中增加了公路立体交叉的分类(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立体交叉)和立交区域内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和维护要求。
    2、从安全角度对平面交叉间的交织长度、视距、转弯车道长度、交叉角等作了具体规定,同时对路线交叉处的长下坡设置必要的减速设施做了要求。
    第八章 公路防灾与突发事件处置
    标题内容做了重大调整,突出突发事件处置的内容。老规范5节48条,新规范5节20条。
    重点导读:
    本章对公路防灾与突发事件处置作出了规定。公路防灾的主要任务是防洪、水毁抢修,防冰、防雪(以北方为主),以及防沙(沙漠地区为主)。要求根据各地不同气候、地理特点,建立公路防灾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强调预警体系的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应急抢险队伍,人、材、物及资金的保障,信息报告制度,临时交通组织方案,抢险工程措施等。
    关于公路桥涵抗洪能力的评定标准问题,基本沿用了原规范,分为强、可、弱、差四个等级,提出了明确的养护要求。
    每隔3~6年,应对公路、桥涵进行一次抗洪能力评定,如遇设计洪水及超设计洪水年,宜结合水毁调查,当年进行一次抗洪能力评定。公路可根据水文、地质、路基、路面等条件基本相同的原则,划分成若干路段进行评定;桥涵以工程为单元进行评定。
    当路段、桥涵的抗洪能力评定为“强”时,进行正常养护;当路段、桥涵的抗洪能力评定为“可”时,除正常养护外,应加强汛期病害观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防止病害扩大;当路段、桥涵的抗洪能力评定为“弱”或“差”时,路段应针对病害情况,分别采取修理、加固或改建等技术措施。应对照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确定桥涵技术类别,采取相应的养护、加固措施。
    (一)删减了具体的处置方法,突出了主要内容
    公路的防灾和突发事件的处置一章,有很强的地域性,在编写过程中为了使规范能有普遍指导意义,在这一章中突出了写主要的要求、原则、措施,对一些具体的方法,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进一步细化,制定一些地方性的规范来明确。
    (二)增加了重要的节点和内容
    1、在“一般规定”和各节中增加了防灾和重大事件处置的预案要求,相应的各种灾害的防患工作要求,并提出了建立灾害预警体系的指导性要求。
    2、增加了突发事件处置的章节。主要是针对公路突发事件的处置,强调快速、有力、有序、有效。提出了制订应急预案和对重要安全设施建立灾害预警体系的要求。
    第九章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老规范为沿线设施,共有8节36条,新规范5节24条。
    重点导读:
    本章提出对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养护要求。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包括交通安全设施、公路机电系统、服务设施及养护房屋等,其基本要求是“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保持完整、齐全、良好的技术状况。
    本章特别强调,在公路的运营管理中,对事故多发路段和一些特殊路段,其交通安全设施的养护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不断进行有效的改造和完善,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
    (一)归类做了调整
    新规范把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分为四大类,即:交通安全设施、公路机电系统、服务设施及养护房屋。新分类把原来的公路标志、路面标线归入交通安全设施,把监控和通讯设施、收费设施、供配电系统归为公路机电系统。这样分类比较符合现在的管理方式,也较为简明、合理。
    (二)要求更加明确
    (三)调整了养护房屋的强制性要求
    新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大家一致反映,由于现在全行业对公路路徽、路政徽、各收费公路业主的徽章标志没有统一规定。如新规范中做强制性规定,执行起来有些困难,许多地方建议这次修定暂不统一,待全行业具有了统一的标识后再另行规范,所以这次规范中删去了老规范中有关墙体、房檐等统一字体、路徽等的要求。
    第十章 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本章节中增加了环境保护,体现了规范的与时俱进,老规范5节31条,新规范3节17条。
    重点导读:
    本章规定,公路绿化应贯彻“因地制宜、因路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新改建公路的绿化工程应与公路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步进行。并规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砍伐、破坏公路绿化,并对更新采伐作出了相应规定。公路绿化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才可履行报批手续,经批准后更新采伐:
    1、公路绿化苗木过密且不宜移植,需进行抚育采伐的;
    2、经有关部门鉴定,树木已进入衰老期或品种严重退化的;
    3、公路改建或加宽需采伐原有绿化的;
    4、公路树木发生大规模病虫害,经有关部门鉴定确需采伐更新的;
    5、生长势弱,绿化效果差,影响路容路貌的。
    公路绿化部分对苗圃一章做了删减,主要是考虑到现在公路绿化基本上以市场化为主,自供苗圃已经很少,因此做了删减。
    新增了环境保护一节,对养护施工、废水排放、服务区的管理等全过程做了规定,凸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护和改善、提高公路的环境质量。公路环境保护应体现经济、社会效益,以维护生态、降低各种污染、保护水源、森林等自然生态,减少对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注意保护公路沿线文物古迹。
    第十一章  公路养护作业安全
    新规范共有2节15条。
    重点导读:
    本章为新规范增加的内容,主要是对部颁《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04)进行了整合、提炼。
    公路养护维修作业必须保障养护维修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以及车辆的运行安全,公路养护单位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加强监督。
    本章强调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安全作业要求,各等级公路应分别采取相适应的安全作业措施,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安全措施以及公路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的布置原则。
    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的布置由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工作区、下游过渡区和终止区组成。指出各项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的布置位置和长度应保证公路养护维修作业人员、养护设备和过往车辆的安全。在开放交通条件下,养护维修作业应针对各项安全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公路养护维修作业施工单位和公路管理机构在安全防护方面有各自不同的职责要求,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责,共同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此章节为新增的内容。养护安全作业是养护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交通部印发了《养护作业安全管理规程》,对养护作业安全做了详尽的规定,这次规范编写过程中按照部规程做了原则的规定和要求。
    第十二章 技术管理
    老规范5节53条,新规范5节25条。
    重点导读:
    本章分别对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养护工程管理、公路检查和公路养护档案管理等几方面工作作了规定。公路养护应切实加强技术管理,严格遵守和贯彻执行有关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以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求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各项公路养护管理制度,依靠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平台。
    档案管理是新规范增加的内容,规定如下:
    1、公路养护档案工作应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应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相应的实施办法。同时应符合《交通档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既要执行交通行业档案管理制度,又要接受所在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2、公路养护应严格执行工程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公路养护工程所形成的档案资料应及时归档,并由档案管理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得由承办部门和个人分散保存。
    3、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
    4、公路养护工程的计划、统计、审计、机械设备、设计文件、竣工档案等信息资料,应按相应的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5、建设单位应对养护工程原工程档案组织设计、施工单位据实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6、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管理应实现电子化管理,应建立动态公路设施基础数据库,做好路面、桥梁、隧道等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的软件备份及数据更新和备份,做好文字、数据、影像记录等电子文件的保存和维修,逐步实现技术档案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检索体系。
    本章推荐了公路养护档案管理实行分级管理的具体办法,以及档案资料的保存与使用办法,分别列出短期、长期、永久保存的档案类别。
    删减了交通量调查的内容,因为交通量调查已有专门的部门规章,而且交通量调查的组织、结果的使用牵涉到许多部门,因此新规范中不再涉及。
    新增了信息化管理和档案管理,这对我们公路养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预示了公路养护技术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一个库(公路数据库)、五个系统(地理信息、路面管理、桥梁管理、隧道管理、公共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本章还单列了档案管理一节,体现了对公路科技档案的重视。
    新规范在编定过程中取消了“高速公路”一章,其管理的内容已体现在各章节中。

  下一条:新科安全管理制度  

copyright2006.安徽新科交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习友路与香樟大道交叉口深港城数字产业园8幢5楼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4674762、64669906
皖ICP备07501494号   网络全程策划:安徽三户网络